简体中文

讲座动态

在法国巴黎美院的中国学生们,1918-1937​ ——“悲鸿讲堂”第四十六讲顺利举办

2019年11月9日晚,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十六讲成功举办。主讲人为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埃马努埃尔·施瓦茨(Emmanuel Schwartz)教授,其主题为“在法国巴黎美院的中国学生们,1918-1937”。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为学术评议,美国科罗拉多助理教授苏文惠(Stephanie Su)女士为现场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沈揆一(ShenKuiyi)、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吴雪杉,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菲利普.杰奎琳(Philippe CINQUINI),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等校内外六十余名专家及师生到场聆听。


C6B1

演讲人:埃马努埃尔·施瓦茨教授

翻译:苏文惠女士

施瓦茨先生谈到,在20世纪前三十年,很多中国艺术家到巴黎的美术学院学习,他们不仅学习伏尔泰以来一些艺术家、哲学家、诗人的思想,还会学习巴黎美院的传统绘画方式。当时法国艺术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源自于文艺复兴领域的古典传统,另外一派是现代主义传统,在巴黎美院留学的艺术家回到中国分别开始教授两种不同的绘画体系。在当时每个学校对女性裸体的迷恋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后来对女性裸体的迷恋也流传到中国。在巴黎美院的外国学生不能参加罗马大奖的竞赛,所以不会受到大奖的诱惑,可以选择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D465

评议人:中央美术学院 李军 教授


8361

主持人:艺术学院 王文娟 教授

在主持评议环节,王文娟教授提出施瓦茨先生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视角来讲述巴黎美院的中国艺术家带来了一种陌生的新鲜,而他对姊妹艺术的提及也引发了思考。李军教授指出,20世纪留学史上巴黎是个中国时期,这个现象特别明显。而法国学院的传统也启示我们学院永远是跟收藏、跟展览结合在一起的。施瓦茨先生对主持评议人的问题给予了热情回应。


11374

现场听众

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们围绕19世纪留学巴黎学生的交通手段,历史画的概念等方面提出问题,施瓦茨先生一一予以解答。最后,施瓦茨先生补充探讨了关于历史画跟叙事画的区别。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FCE8

施瓦茨教授和现场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