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讲座动态

悲鸿讲堂第68讲 | 余辉 研究历史的证据——图像

2023年11月8日,“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68讲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举办。本次讲座主题为“研究历史的证据——图像”,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先生主讲。余辉先生历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和研究室主任,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张建宇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付阳华教授担任评议人。张建宇老师首先介绍了主讲人及其研究背景,特别是主讲人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悲鸿讲堂也期待之后展开一系列关于艺术鉴藏方面的探讨。

主持人 张建宇

在讲座开始时,余辉老师介绍了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重要性,强调图像能够直观呈现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同时也能提供文本无法提供的细节信息,如礼仪制度、社会生活等。图像的作者可以证实历史事实或填补文本材料中的缺失,为历史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线索。此类图像有两种类型:其一,作者是某个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其作品系真迹,或其作品系后人精制的原状摹本,有益于直接、形象地认知当时的历史事实;其二,后世画家以当时的现实生活绘前朝之事,对研究画家的生活时代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直接记录历史事件的图像中,余辉老师强调这些图像必须由历史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者绘制,因为这些图像中的细节恰恰是统治秩序的具体体现。他以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卷为例,这幅图描绘了禄东赞奉松赞干布之命赴长安求亲的情景。余辉老师分析了图像中的白衣宦官、禄东赞驻足迎候等元素,传达出两点信息:事发地点在后宫;会见程序是吐蕃方等候唐太宗。紧接着,余辉老师分析了五代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认为其中特殊的人物布局是李璟设定的兄终弟及制下的继位顺序。当时周边国家政治局势混乱,弑父杀兄事件多发,李璟试图以兄终弟及制维稳。图中按胡须长短判断,景逷(938-968)应到了弱冠之年,而交泰二年(959)七月,景逷被弘翼毒杀,因此,原作大致创作于保大年间(943-957)。需要注意的是,这幅作品为宋代摹本,北宋赵光义继位早有斧声烛影之传闻,而南唐兄终弟及制可为北宋赵光义一支即位的合理性提供历史依据。

主讲人 余辉

在真实描绘历史场景方面,余辉老师提到朱锐的《盘车图》,这幅作品原本被认为是描绘商旅运输的作品。然而,根据图像中的火炉、家犬等细节元素,余辉老师认为它实际上表现了靖康之难后,难民从开封中原一带逃到江南一带的逃亡场景。朱锐曾经历过靖康之难,因此他具备描绘这一场景的先决条件。还有一幅创作于南宋的《迎銮图》卷也是纪实性绘画。

之后,余辉老师介绍了因国策给社会层面带的影响及相应图像。他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例,说明此画的局部细节与北宋党争的关系。《清明上河图》卷里两次出现书法大屏风被当作苫布覆盖书册的细节,由于政治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崇宁元年(1102),余辉认为由此可以推断出该画的创作年代至少在11021103年以后。同时他还介绍了图像里制度的表现,如据宋代法律,酒肆饮酒仅限四人,超过人数,则会被官府追究。《清明上河图》卷里所有的饭馆酒肆,均两两对坐,食客无一着官服者。此外,余辉老师还提到了图像可以隐性反映朝廷决策。南宋有一批作品如《峻岭溪桥图》《云关雪栈图》等都将道路交通、山峰细节表现得十分具体。《柳荫牧马图》则反应了女真首领在督导训练人马泅渡的细节,这类作品可能和南宋孝宗恢复北宋故地的决心有关,为高级将领把握行军方向,避免军队迷路等军事要求提供了帮助。

一些图像可以反映现实中的社会生活,以弥补文本材料之不足。余辉老师以《清明上河图》卷里城乡结合部的设计艺术为例展开说明这一点。《清明上河图》卷中清晰描绘了北宋城郊的农田水利灌溉网、开封城的排水系统、三类码头、粮食装卸细节和船家祭神现象。这些细节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图像还可以用于研究古代的商业经济现象。宋代有省陌足陌的薪制,《清明上河图》卷里出现的铜钱细节符合这一经济现象,如孙羊店羊杂碎的足陌价格为羊杂碎60文一斤,门口人物的互动表现了省陌的后续之事,须在五贯的基础上增加一贯,才能为钱庄所纳。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的货币制度和商业交易方式。

此外,一些图像可以展示宫廷历史。余辉老师在《宪宗元宵行乐图》中通过分析皇子与小太监的发式差异,辨认出《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不同年龄的七位皇子的形象。接着,余辉老师将视点转向了元代刘贯道所绘的《元世祖出猎图》轴。元世祖忽必烈的外套是欧洲大白鼬皮所制,这是欧洲教皇和国王登基时专用的服装。元世祖穿着这件服装,是为了向在场的欧洲使臣显现自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展示其国家向世界敞开的态度。一旁的怯薛(皇家警卫机构)人员手持皂纛,也标示了这是由国君主持的仪式。

余辉老师认为,图像还能显现出画家的政治立场和民族感情。在明人摹李唐的《胡笳十八拍》中,出现了契丹人和女真人共存的场景,余辉推测这可能与李唐亲身经历有关,一些证据表明李唐可能有被俘的经历。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后世画家描绘前朝的历史图像。在第二部分,余辉老师讨论了后世画家描绘前朝的历史图像。此类图像具有双重价值:其一,后世对前朝的认知程度。其二,后世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

以传为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余辉老师判断其创作于南宋时期,画中的器皿、侍女的发饰和服饰都具有南宋特性,并且画中还包含许多隐秘的故事细节。又如南宋人绘制的《望贤迎驾图》轴,这幅作品描绘了唐肃宗李亨在登基后的次年即至德二年(757)携万民在陕西咸阳望贤驿迎接父皇玄宗李隆基回朝之事。然而,画面中人物的形象却多取自南宋时期。据记载,南宋绍兴七年(1137),问安使何藓等还朝,南宋朝廷才得知徽宗已于两年前驾崩。因此,这幅图可能是在1137年之前绘制的。其目的很可能是借古喻今,敦促高宗早日迎回徽钦二宗。再如旧传为辽(应为元)陈及之创作的《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党项人的发式和衣服纹饰,女真人的圆月旗和颉利所扎的蒙古人头巾,唐太宗仪卫却穿着元朝汉装。余辉认为,这幅作品体现了画家的民族和好之心,也可看出画家的民族观念。

总之,历史图像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并揭示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在评议环节中,付阳华教授对余辉先生的研究进行回顾,赞其研究角度和内容均新颖独特,并指出这次讲座涉及海量的图像和文献,历史跨度广泛,是余辉教授多年研究的综合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从鉴定目的来看,在商业、文博展示等目的之外,将鉴定的作用推广至历史文化的审视,是非常有意义的。在互动环节中,观众提出了关于图像获取、王振鹏作品可信度、《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皇子悬挂腰牌的细节等方面的问题,并得到了余辉老师的详细解答。

评议人 付阳华

余辉老师的深入研究图像作为历史证据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这次讲座不仅拓展了大家对历史的理解,还启发了大家对图像的更深入研究。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纷纷鼓掌,与余辉老师合影留念。

讲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