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8日下午,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37讲成功举办。主讲人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祎女士,其主题为“作为文化的建筑--建筑人类学导论”。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陈炯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设计系王英健教授担任学术评议。艺术学系王文娟教授、设计系李宇宏教授、吴文越副教授、郭春宁老师等我院及校内外师生七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主讲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傅祎
傅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为什么要用人类学的角度去做建筑学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建筑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价值;第三部分为傅教授的教学实践分享。
现场观众
傅教授在讲座中提到,除了物质层面的设置和组织,建筑某些方面是作为文化形式来呈现的。我们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分析设计的本质为何,而建筑人类学本质上也要用人类学的方法、理论的范式去研究问题。功能主义人类学将建筑现象和建造活动作为文化现象来研究,将当下文化与历史状态进行对比。最后,傅教授分享了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文化人类学指导下进行的建筑田野调查及精彩案例。
学术主持:陈炯副教授
在主持评议环节,王英健教授从三个方面对傅老师的讲座进行精辟总结:其一,建筑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就是思维和形态之间的转化;其二,从科技的角度来解释建筑学,从生物学角度来观察人类学;其三,建筑人类学的实用性与相关知识体系的传承。傅教授对主持人、评议人的问题给予了热情回应,把讲座再次推向了高潮。
学术评议:王英健教授
在提问环节,学生们围绕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的结合及建筑人类学的实用性提出疑问,傅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解答。最后,傅教授鼓励学生们不拘泥于理论,大胆表达个人观念,兼顾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学习。
傅祎教授和艺术学院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