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讲座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悲鸿讲堂第11讲丨沈语冰:亲密的艺术:马奈的莫里索肖像系列

5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第11讲在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沈语冰教授,主题为“亲密的艺术:马奈的莫里索肖像系列”。讲座由李笑男副教授主持,哲学院吴琼教授担任学术评议。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王文娟教授、马躏非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讲座。


沈语冰教授


沈语冰教授结合多年翻译马奈相关文献的宝贵经验,以马奈的十二幅莫里索作品为主线,从家庭罗曼史、现代生活画像、个人经历等多重视角剖析了马奈的内心世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马奈笔下的莫里索形象,细致解读了马奈与莫里索之间的“亲密关系”。


沈语冰教授为我院师生进行讲座


沈语冰教授首先介绍了作为画家的莫里索的众多作品,分享了早期马奈不厌其烦地帮她润色画作的故事。沈教授指出在莫里索《妹妹和母亲》这幅画中,母亲头发上的一笔则为马奈的修改。


莫里索的妹妹和母亲




爱德华·马奈,《阳台》,1868年,169x125cm,布面油画,奥赛博物馆(巴黎)


沈语冰教授指出马奈笔下的莫里索形象,从1868年到1875年的十二幅作品是不断变化的。从莫里索角度看,从刚认识马奈时的激动不安到后期的坦然面对甚至带有挑逗意味的角色转变,反映了莫里索内心的一种成长,展现二者在看与被看的视觉之谜中的关系变化。马奈创作的第一幅有关莫里索的作品为1868年的《阳台》,该画中莫里索还是一个紧张的上流社会女性的形象,而在1872年创作的著名的《有紫罗兰花束的莫里索》中,莫里索形象由拘谨到放松,甚至成为凝视的“反观看”形象,直观反映了两人亲密的关系状态。


爱德华·马奈《有紫罗兰花束的莫里索》,1872年,布面油画,H:55cm,W:40cm,奥赛博物馆(巴黎)


从马奈的角度看,12幅作品展现了马奈在面对莫里索时不同情景下不同的主观投射。沈语冰教授认为马奈想象地再现并建构了他内心中莫里索作为女性应然的女人味。他把莫里索再现成妩媚优雅的上流社会女性,而不是自我意识极强、技巧高超的女性画家同行。这种女性形象的建构旨在“控制”作为潜在竞争者的画家莫里索。






学术评议人吴琼老师


学术评议人吴琼教授从三方面对讲座进行了总结。首先,从“物”符号体系而言,该系列作品中面纱、帽子、折扇等符号语法是现代性生活的表现,并认为马奈最后送给莫里索的有紫罗兰、折扇和信的静物画具有“第十三幅画像”的意义。其次,从人物的身份研究而言,马奈笔下的三个女人形象展现了三种关系类型:维多利安·莫涵的形象是表演型的;苏珊妮·利恩霍夫呈现的是日常性和场景性特征;莫里索则是风格化和理想化的代表。最后从摆姿的角度谈论每幅作品呈现出的不同的表现性。


主持人李笑男老师


在提问环节,主持人李笑男老师就该系列画作的现代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不同于《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等作品所展现的马奈的鲜明艺术风格。沈语冰教授认为这恰是该系列作品的私密性给了马奈技法上恣意发挥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莫里索系列画作亦不乏现代性。至此本次讲座在讲者与听众的思想碰撞中圆满结束。


沈语冰教授与艺术学院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