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8年学科建设提升重点项目——“悲鸿讲堂”本学期第4讲(总第19讲)在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讲座主题为“材料与观念: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教授主讲。文学院夏可君副教授担任学术评议,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张淳教授为学术主持。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别敏、副院长刘明才、艺术学系主任马躏非副教授、系副主任顾亚奇副教授及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高毅副教授、郭春宁副教授、朱兴国老师等出席讲座,我院各专业的师生及校内外相关领域人士100多人到场学习。
殷双喜教授首先从“艺术终结”这个问题出发引出对当代艺术的思考——什么是当代艺术?随后,他从材料与观念的角度对当代艺术进行界定,提出“当代”并非就是画一些当代的画,而是当代的思想和观念,是当代看问题的方法和想问题的方法。之后,他列举出六种当代艺术的概念,分别为:时间概念、艺术史概念、艺术批评概念、视觉文化理论概念、中国艺术环境中的策略概念、作为商业运作分类的概念。同时介绍了进入当代艺术的三种表达方式:图像、材料、图像与材料的结合,分析了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判断,认为当代性的标准应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当代艺术要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和重大事务作出积极回应;二是要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前沿艺术课题作出积极的回答。最后,殷教授还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价值理想进行了剖析。
学术评议阶段,夏可君副教授对殷双喜教授的精彩演讲做出了高度评价,进一步指出观念艺术重要的几方面:材料观念、艺术边界的超越、艺术家的艺术观及艺术品本身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并围绕殷教授提出的中国艺术家能否讲好讲中国故事、讲好世界故事、重建中国的精神信仰做了深度探讨,认为这对年轻艺术家是一个非常大的启发。
张淳教授在主持中充分肯定了殷双喜教授从近现代到当代、从中国传统到西方的完整叙述,认为既有细节,同时又非常具有学术前沿性。他指出,西方的艺术家或者是学者们考虑更多的是“我在哪里”,而中国艺术家们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与艺术分离的模式,由此导致中国的大地就变成了西方艺术的一个实验场,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张淳教授提出,当代艺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主体性的建立,充分肯定了殷教授带给我们一种内在逻辑性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该看到这种主体性建设的迫切性,不能做文化殖民的他者。
在讲座末尾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殷双喜教授就听众提出的问题给予细致解答。
“悲鸿讲堂”是艺术学院追踪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动态,加强与艺术学科同行对话交流,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而开展的项目,2018年度将邀请名师大家前来演讲,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为悲鸿讲堂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期预告】
主讲:【法】Philippe CINQUINI 菲利普·杰奎琳 杰奎琳文化艺术 艺术总监
主题: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到格朗旭米埃画院,重新审视青年悲鸿的巴黎烦恼
学术主持:高毅 副教授 学术评议:王文娟 教授
时间: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下午 14:30-16:30
地点: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53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