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讲座动态

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悲鸿讲堂”第十八讲“Logo Designing”

9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8年学科建设提升重点项目——“悲鸿讲堂”本学期第3讲(总第18讲)在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讲座主题为“Logo Designing”,由现任教于波兰卢布林居里夫人大学,同时担任卢布林大学玛丽亚·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美术学院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 (Sebastian Smit )博士主讲。独立策展人兼平面设计师许力先生担任学术评议,吴文越副教授为学术主持,郭春宁副教授担任翻译。我院设计专业的大部分师生及校内外相关领域人士到场学习交流。



塞巴斯蒂安认为,作为一种非言语的沟通系统,标志设计之所以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源自它产生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所以它需要一个“straight thinking”,就是冷静而又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以及他所需要的一些规则和技术方面的能力,各个领域都认同“实践出真知”,设计领域尤其如此,所以基于实践的思考和理解是特别重要的。

标志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形,是一个识别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看起来是一个好像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视觉图形,但它背后的复杂性是如何被设计师挑战的,塞巴斯蒂安设计师从两方面和我们进行了分享:一是他如何设计和制作标志,二是通过介绍波兰优秀的标志设计,来阐述好的标志设计如何对接用户需求。他建议同学们不要只依赖于电脑,因为我们是在创造,把自己的想法可视化和创造的一个传达的过程,所以这时候你的铅笔、纸、笔刷,各种各样的工具会带动你的想法,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灵感激发出来。






在学术评议阶段,许力先生进一步分析标志设计为什么要简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决定的标志的设计方向,需要人们短时间内快速识别。但同时也给标志设计带来弊端,标志拿去注册的时候,都发现一个问题,因为它太简单,就容易产生雷同的现实性问题。所以在唯一性和简洁性之间如何进行标志设计的创新,如何吸引人的关注度,又有可行性,合理合法的应用推广尤为重要。

在互动环节,塞巴斯蒂安博士对听众所提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吴文越副教授在主持中引用孔子和弟子之间“过犹不及”的典故,孔子的意思是说你“做过了”和“没有达到”是一样不好的,那么标志设计也符合儒家的中庸态度,无论简单与繁复,其实契合度是最重要的!当下科学技术介入后,标志现在的发展已经不满足于静态的表现,出现了多元性的表现形式,比如动态的、全息技术的等等新形式的标志。




“悲鸿讲堂”自成立以来,第一次邀请国外设计专业领域的优秀设计师来进行讲座和交流,让我们了解到欧洲目前标志设计领域的现状,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加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为培养更为优秀和出色的专业设计人才,为大学在创建双一流学校理念的过程中贡献了艺术学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