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悲鸿讲堂预告】无有之间: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京剧元素重构——以扬琴协奏曲《凤点头》创作为例剖析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第41讲即将拉开序幕,详情如下:

嘉宾:徐昌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音乐专业分会副主任。

讲座议题:无有之间: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京剧元素重构——以扬琴协奏曲《凤点头》创作为例剖析

演讲时间:2019年6月12日周三  14:30-16:30

演讲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艺术楼530室)

主持人:张放 副教授

评议人:姚晨 副教授

 


内容提要:

作曲是一个从“无”到 “有”的过程,这既是对作曲家的挑战,因为不能确定最后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也是作曲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因为作曲家对于未知结果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期待。

本讲座以扬琴协奏曲《凤点头》创作过程的讲述为线索,兼及民族器乐创作与传统音乐元素运用等重要议题的探讨。作品的创作过程包含着创作者的学理思考和独特构成风格。以《凤点头》为例,创作者要兼顾乐器性和表演性,既要充分展示独奏乐器的特性,又要给独奏者提供“炫技”的平台。在结构和重构过程中,乐器被视作具有个性品格的家族成员。譬如扬琴是一件敲击性乐器,虽然它常被视为弹拨乐器的家族成员,但却是唯一一件不用手指或者拨子弹拨演奏、而是靠竹签击打琴弦的乐器。乐器激发创作者创造一种京剧打击乐所提供的“武场”,重新布局和结构戏曲元素。当“凤点头”以标题例示作品之时,京剧元素、特别是京剧“武场”元素的重构已然呼之欲出。

 


专家简介:

徐昌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现任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音乐专业分会副主任。

1978年毕业于安徽艺术学校,198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1995—1996年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进修,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成为美国密苏里大学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富布赖特研究学者。

主要音乐作品:柳琴独奏《剑器》、室内乐《寂》、交响合唱《我们的祖国》、混声无伴奏合唱《江雪》、声乐套曲《彩色的版图》、歌曲《黄土情、黄河魂》、扬琴协奏曲《凤点头》(民乐)、民乐合奏《妈阁天后的遐想》、《龙舞》、《融》、琵琶协奏曲《滇之旅》、管弦乐《节日狂想》、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管弦乐)、交响诗《雪域高原》、交响音画《美丽天津》、管弦乐幻想序曲《夸父逐日》、为二胡、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双协奏曲《岭南印象随想》、以及为40件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编钟徊响》等。博士学位论文《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获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题名,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多篇学术论文与译文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黄钟》等核心期刊。

 

1ED5F

艺术学院“悲鸿讲堂”学术项目组

(此次讲座纳为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公开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