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悲鸿讲堂”第二十讲“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到格朗旭米埃画院,重新审视青年徐悲鸿的巴黎烦恼”

10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2018年学科建设提升重点项目——“悲鸿讲堂”本学期第5讲(总第20讲)于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讲座主题为“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到格朗旭米埃画院,重新审视青年徐悲鸿的巴黎烦恼”,由“杰奎琳文化艺术”艺术总监、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Philippe CINQUINI(菲利普·杰奎琳)博士主讲。艺术学院艺术学系王文娟教授担任学术评议,绘画系高毅副教授为学术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徐庆平教授、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绘画系陈浩副教授等出席讲座,我院各专业师生及校内外相关人士100多人到场学习。



菲利普·杰奎琳先生指出,徐悲鸿不仅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名出色的学生,同时他也经常出入巴黎的一些自由画院(académie libre),尤其是格朗旭米埃画院(La Grande Chaumière大茅屋画院)。他认为,1924年对于徐悲鸿而言是格外紧张的一年,他希望能顺利和成功地完成在巴黎高美的学业,与此同时,徐悲鸿将其艺术实践多样化并跳脱纯粹学院派(académique)的框架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参照。在这种状态下,徐悲鸿开始了比如《箫声》、《奴隶与狮》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作品的创作。这段时间的艺术创作见证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美坚实的艺术深造与对崭新艺术道路的探索。



在学术评议阶段,王文娟教授肯定了作为艺术史家和策展人的菲利普·杰奎琳先生对汉语文化圈的徐悲鸿研究乃至对世界徐悲鸿研究做出的贡献,点明了徐悲鸿选择写实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第二次现代性浪潮和五四运动的中国语境),指出了徐悲鸿写实主义的多元多样化发展呈现为不定型的、实验型特点,具有较强的宽博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认为徐悲鸿不仅担当了时代的民族启蒙,也完成了自己的安身立命,这在菲利普·杰奎琳先生的讲座中都得到了共鸣、启发和印证。

在讲座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热烈讨论,菲利普·杰奎琳先生就王教授和听众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解答。




“悲鸿讲堂”是艺术学院追踪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动态,加强与艺术学科同行对话交流,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而开展的项目。2018年度,“悲鸿讲堂”将继续邀请国内外名师大家前来演讲,为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