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悲鸿讲堂预告】第二十讲: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到格朗旭米埃画院 重新审视青年悲鸿的巴黎烦恼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第二十讲即将拉开序幕,详情如下:


嘉宾:【法】Philippe CINQUINI 菲利普•杰奎琳  杰奎琳文化艺术 艺术总监、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上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海外理事。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

讲座议题: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到格朗旭米埃画院,重新审视青年悲鸿的巴黎烦恼

De l’École des beaux-arts à la Grande Chaumière,

un nouveau regard sur les tribulations de Xu Beihong à Paris

演讲时间:2018年10月17日周三下午 14:30-16:30

演讲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艺术楼530室)

主持人:高毅  副教授

评议人:王文娟  教授



内容提要:

如果说众人皆知徐悲鸿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名出色的学生,鲜为人知的是他也经常出入巴黎的一些自由画院(académie libre),尤其是格朗旭米埃画院(La Grande Chaumière大茅屋画院)。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珍藏的作品《素描89》就向我们清楚地透露出他的行踪。因为在这幅画上明确地标明了画家的法文名字、创作时间、创作地点甚至是模特的名字:“Lily Grande Chaumière Paris 1924 Péon(Lily 格朗旭米埃 巴黎 1924 悲鸿)”。

1924年对于徐悲鸿而言是格外紧张的一年,他希望能顺利和成功地完成在巴黎高美的学业,与此同时,他将其艺术实践多样化并跳脱纯粹学院派(académique)的框架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参照。在这种状态下,徐悲鸿开始了比如《箫声》、《奴隶与狮》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作品的创作。这段时间的艺术创作见证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美坚实的艺术深造与对崭新艺术道路的探索。我们应该思考徐悲鸿对格朗旭米埃画院的频繁拜访而带来的其艺术上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对其作品的影响。而在史学层面上,我们将发现徐悲鸿的人格愈发丰富与厚重。


专家简介:

Philippe CINQUINI 菲利普•杰奎琳

杰奎琳文化艺术 艺术总监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上海理工大学 客座教授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海外理事

历史学家、艺术史学家。

1996年毕业于马克布洛克-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获欧洲历史与文明学研究硕士学位。2001年移居上海,同年起在上海法语培训中心负责管理文化活动、教授法语。2004年起担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法国教育总署主任。2006年与夫人成立 “杰奎琳文化艺术”机构并担任艺术总监。2007年起开始中国早期留法艺术家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及当时法国艺术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2017年获得夏尔戴高乐-里尔第三大学历史与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为彭昌明教授。

2013以学术支持的身份筹办了中华艺术宫开馆一周年庆的《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2014年担任《大师与大师——徐悲鸿与法国学院大家作品联展》(中华世纪坛、河南博物院、中华艺术宫)策展人。2016年起开始担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中国代表,咨询、指导及协助所有关于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留法艺术家的历史与作品的相关研究及展览计划。2018年担任《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策展人。





艺术学院“悲鸿讲堂”学术项目组

(此次讲座纳为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公开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