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活动回顾丨“琴境:中国文人音乐的当代回响” ——一场跨学科雅集探索古琴非遗的活态传承新路径


2025年10月21日晚,一场名为“琴境:中国文人音乐的当代回响”的独特雅集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温情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指导,艺术学院与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共同主办,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与人文素养讲座”系列之一,也是“中华古典音乐季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雅集由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执行院长齐悦,以及艺术学院教授、研究院副院长刘洁共同策划并担任学术主持,特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姚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者吴叶副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子辉副教授四位权威专家,通过专题讲座与深度对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古琴艺术为核心,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

不同于常规的讲座或音乐会,这场雅集以“对谈+吟唱+演奏”的三重形式,勾勒出文人音乐的立体图景。齐悦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古琴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与“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文化精神,在当下仍具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中华古典音乐研究院始终致力于中华古典音乐的研究与传播,此次活动既是对古琴非遗传承的实践探索,也是以艺术为桥梁,推动科学与人文素养融合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对谈与演奏,让远古琴音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位专家的讲座对谈(左起分别为:吴叶、赵晓楠、姚晨)


跨界对话:多元视角下的琴学新解


音乐学者、作曲家与文学家齐聚一堂,从虞山吴派的琴学传承到当代音乐创作的思维路径,从琴歌行腔技巧到诗词与音乐的互文关系,展开了一场层次丰富的跨界对话,让学术思考在交流中焕发活力。

吴叶副研究员以虞山吴派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其“述作并举、述中有作”的理论体系。她指出,古琴传承并非机械复刻,而是在尊重谱面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打谱”融入现代诠释,实现“守根”与“开新”的辩证统一。她以吴文光先生对《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等古谱的抢救性整理为例,强调“打谱”不仅是技术复原,更是一种融合历史理解与当代精神的创造性实践。

吴叶进一步以琴曲存世现状为例,指出现存600余首原创琴曲与3000余首“同名异版”作品,共同构成古琴“述作”创造力的实证。她特别回顾了建国初期古琴艺术的抢救历程:当时《广陵散》等大曲濒临失传,经全国琴家合力打谱才得以重生。她提到,“打谱”耗时极长,“大曲三年,小曲三个月”,且需同时满足“反映琴曲本真”与“获得听众共鸣”的双重标准,凸显了“述作”之艰与价值之重。


琴歌演绎:声腔气韵中的文人情怀


赵晓楠教授从琴歌艺术的审美研究切入,系统解析了“乡谈折字”的行腔技巧与“情志流转”的艺术特质。他指出,古诗词吟诵需严格遵循诗词格律与古琴腔韵的配合,格律诗吟诵须符合调值规范并以方言呈现;而古诗词吟唱则更注重“达情为务”,演唱者需依托文化积淀与艺术想象,在把握昆曲、现代声乐、方言等技巧的基础上,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体验,即“吟唱者的心理状态表达”。对于欣赏者而言,琴歌的魅力需从“音高、节奏、段落结构”的技术层面与“诗词意境”的审美层面双重解读。


赵晓楠教授与孙瀛老师的琴歌表演


在实践环节,天津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师孙瀛、学生江其乐与赵晓楠教授联袂演绎了三首琴歌作品:吴叶作曲的《芙蓉楼送辛渐》、姚晨作曲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以及吴文光打谱的《醉翁操》(清《东皋琴谱》)。赵晓楠在演唱中刻意追求行腔的“平直质朴”,以贴合吴文光打谱所体现的“苍雄浑朴”气韵。其尾音处理以若有若无的气声,模拟出醉翁与山水对话的悠然意境,使听众得以窥见古代文人寄情自然的心境世界。

作为与谈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子辉副教授从文学与音乐交融的视角,对琴歌艺术进行了深度阐释。在解析《醉翁操》时,他援引《唐宋词格律》指出,龙榆生词学特别强调词牌格律的稳定性——全词91字分上下两阕,上阕押10个平声韵、下阕押8个平声韵,同时分析了琴歌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演绎变异。在探讨《芙蓉楼送辛渐》时,他通过梳理王昌龄任江宁令的创作背景及送别路线,并指出该诗实为两首组诗,第二首古体绝句的发现更完整地构建了作品的文学语境。


朱子辉副教授的现场吟唱


朱子辉的文学解读与赵晓楠的艺术实践形成深刻呼应:赵晓楠强调吟诵需兼顾诗词韵律与古琴腔韵,朱子辉对词牌格律与诗作体式的考证,恰好为这一韵律遵循原则提供了坚实的文学佐证。二者共同印证了琴歌“音声与意境共生”的审美本质,也深化了从音高节奏与诗词意境双重维度欣赏的理论主张。

这番跨学科对话不仅展现了琴歌艺术的多元面相,更凸显了文学与音乐在古琴传承中的互补性。朱子辉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考证,为琴歌演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观众在聆听音韵之美的同时,更能领会其背后的文学意境与人文精神。


琴境新声:传统文脉的当代转化


刘洁教授在学术主持环节,以“琴境”概念的当代阐释为切入点,引出作曲家姚晨的创作实践。她指出,“琴境”并非单一的音乐意境,而是传统与当代、技艺与精神、独奏与共鸣的多元融合。她援引音乐学者班丽霞对姚晨的评价——“涌动的是今人的情感、想象与生命体验”,并提及姚晨专辑《琴境——姚晨室内乐作品选集》强调古琴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处的独特价值,由此邀请姚晨分享其创作理念。

姚晨教授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为例,系统阐释了古琴在当代音乐中的创新路径。他详细解析了作品如何通过多层次音乐素材的叠合与重构,将王维诗作的文学意象与《阳关三叠》的传统音调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古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形成跨文化对话。在音高组织上,他既保留了古琴特有的腔韵美感,又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对传统旋律进行变形发展;在音响结构上,通过乐器音色的对比与交融,构建出古今对话的立体空间。在进一步探讨中,姚晨以《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为例,说明如何通过音乐参数控制实现意境的开放性。他提到,在为人声与古琴创作时,通过旋律起伏与音色疏密的精密布局,既形式化地捕捉苏轼词中的空灵之感,又为听众预留个人化的审美生发空间。


艺术实践:古今对话的生动


活动现场的演奏环节将学术对谈中的理论思考转化为可感的艺术体验。中国人民大学古琴专业学生王文博带来古琴独奏《酒狂》,以娴熟技法再现明《神奇秘谱》的古朴意境,展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曲目的深刻理解。

琴歌演绎环节中,传统诗词与当代旋律交相辉映。赵晓楠教授与天津音乐学院师生合作呈现的琴歌作品,通过人声与琴韵的巧妙融合,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琴歌艺术的古今交融之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醉翁操》的演绎,尾音处若有若无的气声处理,恰似山水间的悠然对话,唤起观众对文人意境的无限遐想。

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姚晨作品欣赏环节,《劝君更尽一杯酒》《云·山·风·松》等作品的片段播放,展现了古琴与现代器乐对话的创新可能。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古琴特有的音韵特质,又通过现代作曲技法拓展了其表现边界,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之旅。


与谈专家合影留念


随着与谈专家的合影留念,本次雅集圆满落幕,但琴音的回响仍在延续。正如朱子辉副教授所言,古琴的魂韵藏于“发而中节”的克制、“左琴右书”的私密与“追根溯源”的文化积淀中。这场融合学术对谈、琴歌演绎与当代创作的跨界雅集证明,古琴艺术绝非博物馆中的静态展品,而是能够与时代对话、承载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文化载体。琴之“境”,既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它以“守根不泥古、创新不离魂”的智慧,在千年琴弦上奏响跨越古今的心灵共鸣。随着更多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教育传播的推进,古琴这门古老艺术必将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中华文脉在当代奏出更加璀璨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