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借鉴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办学经验,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中国人民大学在逸夫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重点作者座谈会。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担任学术指导。
(会议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屈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徐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尽晖,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等领导和嘉宾作主旨发言,对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部门和学院代表以及艺术学院师生代表与会学习。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主持启动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
张东刚对艺术家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明确要求的具体举措。他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自1937年陕北公学以来的艺术教育红色基因,强调人民大学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政治远见、牺牲精神、实干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先锋分子。在学科建设层面,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尊重学者科研规律,为学术繁荣发展筑牢根基。与此同时,人大艺术学院积极践行红色文化育人使命,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实践环节和文创展示与传播之中,为培养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注入红色灵魂。他倡议大家围绕“用艺术的方式讲好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故事”这一主题,不断进行研讨,形成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思想性的成果,在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人文价值、精神价值和育人价值方面挖掘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
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项目的启动会和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学校党委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大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举措,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决策部署。以丹青画卷描绘党的教育篇章,以图证史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辉历程,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首开先例。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发端,从延安走来,延安也是革命文艺的摇篮,党领导的革命美术与美术教育和人大同出一脉,汇成长流,使得这次主题创作有着特别的文化与学术渊源。本次项目以人大发展壮大的历程为表现对象,要以小见大,反映在历史坐标、时代背景中的人和事;要塑造好革命家、教育家的形象气质,以作品的"文气"感人,让"大先生”的精神风范春风化雨、涵养人心。希望创作者深入生活、走进历史现场,研读校史文献,把握好这次主题创作所承载的“主题约定性”,在历史逻辑、造型表达与叙事角度上形成契合,达到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相信该项目一定能够成为反映党的教育事业的视觉史诗,为以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发展立形象之传,传精神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作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介绍了项目的组织与开展情况,对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位艺术家及校内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项目经过多轮选题论证,最终确定目前42项选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这一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为新时代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作出贡献。他还就创作内容、创作团队以及预期成果等项目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说明。艺术学院将全力支持项目的实施,为艺术家们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资源保障,齐心协力用艺术之笔共同描绘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壮丽画卷。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屈健作主旨发言)
屈建在发言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启动的这一重要项目,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烽火岁月中筚路蓝缕创办高等教育,为民族复兴融入思想武器光辉历程的深情回望与艺术再现,更是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力量,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宝贵精神滋养的重要文化工程,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其意义深远。他提出,一要挖掘红色基因,筑牢艺术为民之魂,赓续精神血脉;二要深化协会与学校联动,汇聚全国创作之力,打造精品工程;三要立足时代坐标,勇攀艺术高峰,开拓中国美术新境界。他表示,期待项目能够突破红色主题创作可能存在的概念化、符号化的窠臼,以深刻的历史洞察、饱满的艺术激情和创新的视觉语言,构建历史研究与当代创作的双向赋能机制,探索红色基因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红色教育史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形象得以生动呈现,使中国美术更有效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的力量。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徐里作主旨发言)
徐里在发言中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历程是一部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奋斗史诗。红色教育始终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本次创作项目,就是要通过美术主题创作,用美术的语言全景式展现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要回答红色教育同一般教育的区别,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深情礼赞。他强调,要高标准地推进创作实践,首先要突出政治性,把准创作方向,坚持党史姓党,确保创作内容经得起历史检验。还要突出艺术性,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展现不一样的革命历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表现形式,力求作品在三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能够有机的统一。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脉,艺术创新是我们的使命,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更强精神动力。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作主旨发言)
刘万鸣在发言中表示,启动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也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实践。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高等教育从革命烽火中走来,历经百年风雨,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红色校史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通过此次创作项目,艺术家将文字史料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叙事,使散见于历史的片段升华为集体记忆的纪念,使纸面历史获得情感丰富的艺术重生,通过跨学科研究构建起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史的图像故事,传统教育与艺术创新实现双向赋能,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精神力量,同时为新时代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之问,提供了扎根红色沃土的深沉思考。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朱尽晖作主旨发言)
朱尽晖在发言中提出,用艺术的语言讲好主题创作,讲好中国人民大学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的故事,是党的教育思想与文艺思想的深度结合,要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聚焦教育、用美术回答红色教育命题。同时,教育为国家、为人民,艺术为人民服务,亦离不开人民的创作。在不同时期,我们党的教育有侧重、有倾斜,这和文艺思想中艺术为人民,一切艺术需扎根生活、来源于人民的实践是一致的。其次,美育贯穿我们的思想品德及对传统文化研习的各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人,各高校都有艰苦奋斗的经历,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命题下,要思考怎么将高等教育的师生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方面的实践,与美术创作的经典相结合。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家应该找到路径,把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图像、可看到的造型、可分辨的色彩,发挥绘画艺术独有的美学感染力。最后他表示,通过高等教育体现我党的优势,体现我们的文艺思想,体现我们用美术创作的经典图示,并从不同角度去诠释这一图示,是一种担当和责任,作为艺术家、教育者,我们心怀国之大者,目的是为了描绘国之大美。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作主旨发言)
尚辉在发言中表示,此次以人民大学校史为核心的党的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是对2005年以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深化延续。在范迪安、徐里等引领下,中国主题性美术通过“创作者、史学家、评论家三结合”的机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宏大叙事创作高潮,但当前仍面临过度依赖历史图像导致雷同化的问题。人大艺术学院在张淳院长的组织下,从红色校史中凝练出42个选题,并创新性将珍贵历史照片与选题编目结合,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参照。其中,1949年前的17个选题有丰富历史图像支撑,需要实现从影像到艺术的升华;新时代的12个选题则面临图像过剩的挑战,需要警惕素材有可能会束缚创作。为此他提出三大突破路径:强化情节虚构性,在缺乏完整图像时进行艺术重构;提升造型审美性,超越照片真实追求艺术美感;大胆发挥个性化风格,避免严肃主题压制艺术个性。尚辉特别以“农民画的华丽转身”为例,指出其民俗符号、地域色彩等主观创造性值得主题创作借鉴。他呼吁项目充分发挥史论专业师资力量,推动史论研究转向现当代美术批评,整合新时代名家经验,通过肖像类、历史风景类、情节类三大类型探索艺术语言转化,尤其要群策群力,攻克改革开放后题材的创作难题,为综合性大学主题性创作树立新范式。
(与会领导、艺术家共同点亮水晶球)
在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与艺术家代表共同点亮水晶球,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随后,全体人员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参观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三周年专题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辉历程和红色传统。
(尚辉教授主持座谈会)
(于洋教授主持座谈会)
下午的重点作者座谈会分上下半场,分别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于洋主持。发言嘉宾有:(上半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原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祁海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一林,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红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亚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封治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秘书长张曙光,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峻明;(下半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陆庆龙,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闫平,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武警总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邵亚川,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赵培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黄华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刚,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副院长陈树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李传真,南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副院长尹沧海,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新文,首都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祁博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文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李笑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范晓楠。
(庞茂琨)
(祁海峰)
(丁一林)
(王颖生)
(何红舟)
(顾亚奇)
(王克举)
(陈坚)
(封治国)
(张曙光)
(李前)
(张峻明)
(陆庆龙)
(闫平)
(于文江)
(邵亚川)
(赵培智)
(黄华三)
(马刚)
(孙韬)

(李传真)
(陈树东)
(尹沧海)
(张新文)
(祁博辰)
(王文娟)
(李笑男)
(范晓楠)
与会嘉宾分享了具体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就题材解读、创作构思、艺术表现、素材收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项目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历史资源,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开始前,艺术学院师生演奏了由人民大学校友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演唱了《我爱你,中国》。


此次“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重点作者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构建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模式,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红色高等教育” 主题美术创作与研究项目的开创性和重要性。相信在全体艺术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