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织锦 破茧——曹兵 赵紫嫣工笔人物画作品双个展”在艺术学院举办

4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办的教学系列汇报展“织锦 破茧——曹兵 赵紫嫣工笔人物画作品双个展”在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玲玲,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安姚舜副院长、刘明才教授、付阳华教授、绘画系主任李晓宇、吴冰副教授等出席展览开幕式。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策展人王水清副教授主持展览开幕并作引导参观。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传统艺术底蕴与当代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织锦 破茧——曹兵 赵紫嫣工笔人物画作品双个展"作为两位青年创作者本科四年至研究生三年学习成果的系统呈现,既是对艺术学院绘画系教学成果的集中检阅,亦折射出其在传统技法与当代艺术语言融合中的破茧之路。本次展览通过百余幅作品,完整展现了两位青年创作者从文化根脉中汲取养分、在时代语境中构建个性化艺术表达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了学院"以展促教、以创带学"的育人成效。

王天胜院长表示,曹兵、赵紫嫣两位青年创作者以超乎年龄阶段的作品体量展现出对中国画本质的深刻理解,其创作既通过临摹经典夯实传统根基,又以创新意识探索当代艺术语言。他强调"固本创新"的理念,即青年艺术家既要深植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精髓,更需开拓个性化表达路径,本次双个展在继承与突破间形成的艺术面貌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刘山花副院长表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教学特色。曹兵、赵紫嫣两位青年创作者在扎实掌握传统造型技法和持续性写生实践的基础上,既精准捕捉时代特征,又实现工笔画当代转化——赵紫嫣追求画面的整体性和纯粹性,在“以形写神”传递人物神韵的同时对传统艺术语言进行创新突破,曹兵通过形式与色彩的创新拓展艺术实践的维度,尤其体现在他创作题材的多样和创作手法的多元上,两位同学都展现出新生代艺术家的思考深度与创作活力。

王鹏教授表示,工笔人物画需以严谨的视觉考究与完整的设计立住根基,两位青年创作者对蒙古博克手、哈萨克骑手、藏族牧区、留学生及都市青年等多元题材均能画得到位,并传递出年轻一代的真诚视角——既有轻松可爱的日常温度,又在工整细腻中透出跨越代际的艺术灵性,流露出鲜活的时代精神。两位青年创作者以当代视角重构了历史文脉与当代生活的精神联结,展现出新生代艺术家在文化传承中构建时代话语的自觉意识。

刘明才教授表示,两位青年创作者本次展出的作品与他们本科阶段的作品相比,展现出造型力度与构成意识的显著提升,其艺术探索既承袭传统工笔画审美意趣,又融入西方写实技法与现代艺术观念,折射出当代工笔画中西融合的典型路径。本次双个展的举办既彰显出两位人大学子对艺术的专注投入,其求简、质朴的美学追求亦延续了其导师王水清老师的教学理念,为绘画教学提供了"师承有序、守创并重"的鲜活案例。

张淳院长指出,本次双个展充分彰显了绘画学科以实践为核心的特质,强调艺术研究需通过大量写生与创作实践将思考转化为作品,并在实践中验证提升艺术理想。本次曹兵、赵紫嫣两位青年创作者的双个展既是个人艺术语言探索的重要实践,也为艺术学院师生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范例,为其他老师的教学以及其他同学的学习带来了非常好的启发作用。

本次双个展系统呈现了曹兵、赵紫嫣在研究生阶段的创作成果,作品题材涵盖少数民族人物、都市青年及留学生群体,在传统工笔技法中融入当代视觉语言,展现出对时代生活的敏锐感知,充分展示了艺术学院在绘画教学中秉持的“为人民而艺术”“笔墨当随时代”的教育与创作理念。艺术学院以传统技法为根基,深入生活开展艺术创作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起“课堂+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为坐标的教学特色,鼓励同学们坚持“真、善、美”,用画笔创作出符合时代特色、民族精神、生活本质的优秀艺术作品,将个人的艺术生命融入时代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