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艺术的判断or考古的鉴析:徐悲鸿发现的《八十七神仙卷》及其双胞胎——“悲鸿讲堂”第三十五讲顺利举办

2019年4月17日下午,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成功举办。主讲人为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元培学院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研究所Heinz Gotze讲座教授李松,其主题为“艺术的判断or考古的鉴析:徐悲鸿发现的《八十七神仙卷》及其双胞胎”。艺术学院黄华三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付阳华副教授为学术评议。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绘画系主任张淳教授、艺术学系王文娟教授、设计系郭春宁老师等我院及校内外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4335E

李松教授


李松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与两幅画原件的接触经历以及去年徐悲鸿收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与其双胞胎《朝元仙仗图》的高清复制品在“悲鸿生命”艺术大展上“碰面”的难得经历。《朝元仙仗图》于广东发现,现藏美国;它的双胞胎《八十七神仙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38年)被徐悲鸿发现,谢稚柳、张大千认定为唐代作品。徐悲鸿高度肯定它的艺术价值,把它纳为自己最重要的收藏。然而,由于黄苗子、杨仁恺、徐邦达等书画鉴定大家否定了徐悲鸿等人的判断,将其定为宋代摹本,《八十七神仙卷》至今没有被收进艺术史。被定为宋武宗元所作的美国藏《朝元仙杖图》,则成为了进入艺术史的名作。

经图像分析,李松教授指出:从艺术质量上来看,《朝元仙杖图》在准确性、完整性、线条表现性、节奏这四个方面都逊于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卷》;因此同意徐悲鸿对于《朝元》艺术品质的判断,并认为它可能是由不同作者合作执笔的摹本。从画面内容上来看,两图同为道观壁画东壁的粉本;比较两幅画中主神的比例和配置,会发现《八十七》中戴头光的主神比《朝元》中对应处的“扶桑大帝”更加接近唐代道教壁画的“五圣”构图形制。比较两幅画女仙的头颈肩造型特征、器物上龙爪的数量、帝王的冠冕类型等细节特点,把他们艺术史上类似内容中进行断代,又可以进一步认为尽管《八十七》的样式接近于唐代,却不可能是唐画,它的绘画风格接近于北宋初期。《朝元仙杖图》的印玺位置不在宣和诸印的固定常位即边缘接缝处,单个印玺的细节也与真正的宣和七玺不同,其中的双龙印甚至没有常见的边框。因此,画上的宣和诸印玺都是伪印,它不是皇宫收藏《宣和画谱》上的《朝元仙仗图》。


4A9B6

现场观众


通过论述,最终得到了三个基本的判断:一、从艺术水平的角度,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远高于美国《朝元仙仗图》,不可能是后者的临摹品。二、《八十七神仙卷》不是唐代吴道子原作,但是它比《朝元仙仗图》要早,可能作于北宋初的太祖、太宗时期。三、美国《朝元仙仗图》不能证实就是宣和画谱记载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但是它最晚也不会晚于南宋。从艺术水平上看,它有可能是师父、徒弟一起合作,比武宗元更晚一点的临摹品。

“徐悲鸿先生去世60多年了,他所珍爱的《八十七神仙卷》一直被置于历史的冰箱,放逐于艺术史的写作之外;而“双胞胎”的另外一件《朝元仙仗图》的境遇与徐悲鸿的判断完全相颠倒。艺术家的直觉和判断力彻底败给了书法鉴定家。” 李松教授认为,《八十七神仙卷》和《朝元仙仗图》之间艺术判断与考古鉴析结果上的颠倒,应该引起我们对于目前的艺术史写作方法和鉴定方法的反思。


4E0A3

主持人:黄华三教授


在主持评议环节,付阳华教授高度肯定了李松教授讲座材料的丰富和论断过程的震撼度,她表示,李松教授2007年就已发表的文章去年由于“悲鸿生命”纪念展再次受到众人的关注,充分说明好的研究所具有的经久不衰的学术价值。研究通过对器物、衣冠、宗教绘画意识形态身份上比对考证解决了围绕着作品断代的作品先后、好坏等5、6个难题;通过断代,牵扯出了收藏、流传的问题,从古人一直到现代徐悲鸿先生,后来的鉴定组,一众的书画家、收藏家、鉴定家给出的结论,在他们结论判定的错误真伪上面再进行研究。她提出,正是当我们面对过多的题跋、印玺等伪的文字的时候,要运用比对研究来作为在图像中寻求真实的一个方法。跟同时代的壁画、雕塑的一个形象的比较,又牵连出了一众图像。所以,讲座的题目虽然听上去是研究一幅画的个案研究,但是却牵一发动全身,牵动了从唐代以后的美术史的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画坛接受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一场泱泱大观的讲座。


2BD44

评议人:付阳华副教授


在提问环节,针对学生们所提出《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吴道子的山水画、道教绘画中主要人物身份等问题,李松教授给予了专业充分的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522A2

李松教授和艺术学院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