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艺术学院成功举办“悲鸿讲堂”第二十六讲“量子思维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11月28日下午,“悲鸿讲堂”本学期第26讲在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计算机通讯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覃京燕女士为现场五十余位观众带来了一场以“量子思维 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新闻学院王树良副教授担任学术评议,新媒体艺术教研室主任葛勇老师担任学术主持,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覃京燕女士就以爽健幽默的演讲风格迅速带动了现场气氛。讲座主要围绕:用“量子思维”来去思考创新设计是什么;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异同;人工智能和创业设计怎样结合;量子思维、人工智能和信息维度之间的关系;对未来设计的展望等五个方向展开。覃京燕女士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展开,结合国内外实例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谈论了对当今“量子思维”模式下,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结合的看法。不管是在空气雾霾数据反思下创造出的“光影水莲,献给莫奈”,对人生之路顿悟的“空性之舞”,还是应用人工智能将“人、车和环境”完美结合的无人驾驶汽车...覃京燕女士的用自己的实践案例向我们说明:创新设计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要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结合点。当代创新设计,要以大数据为依据,“量子思维”为科学支撑,运用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解决大众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都应该像是蜜蜂一样的“搬运工”,将我们收集到的“大数据”集合、拆解,进行颠覆性的转化,进而酿造出我们所需要的创作灵感和有效信息。

随后覃京燕女士又阐述了AI介入设计领域的美学规则,她运用“0、1和N”的例子来分析AI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后,艺术、科技和设计三者间的关系,提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艺术和设计创新能够突破“0和1”的太极之境到达无极之境-“N”。从人工智能的未来看创新设计的未来,需要我们站在“高的维度”,充分运用“量子思维”模式去看待我们的生活,坚持艺术美学原理,并形成完善的产品服务的生态系统。这样,中国创新设计的未来才会是“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成功的秘诀就隐藏于这万物之中。



在学术评议阶段,王树良副教授对柳老师讲座中的观点表示了高度认同。王老师从设计一词的本义出发,并结合人工智能在当代广告设计界的影响,阐释了在当代设计界创新思维模式、改变思考方式和拥有时代眼光的重要性。融合不是“旧+新”的拼贴改造,而是改变世界的颠覆性创新!



提问环节中,到场同学和老师分别就“中国设计怎样让西方了解中国哲学”和“拥有量子思维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覃老师表示,从信息和哲学这个层面来去切入进来的,对比中西的创新设计,在交流和对比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思考中国设计的出路。人工智能和人类不是“博弈”关系,我们并不是恐慌人工智能本身,而是掌控了人工智的垄断集团,只有克服这种恐惧,以良好的心态去正视它,更好的利用它,我们可以创造出人类与人工智能更好的未来。



“悲鸿讲堂”是艺术学院追踪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动态,加强与艺术学科同行对话交流,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而开展的项目。在本次讲座中,演讲者以此为契机,慷慨陈词;听众以此为课堂,开阔视野转变思维,这也正是“悲鸿讲堂”所追求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