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绘画系

丁方教授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阐释文艺复兴时期肖像学

metinfopageStart

                 丁方教授做客清华新人文讲座阐释文艺复兴时期肖像学

4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家丁方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专场),为到场3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文艺复兴肖像学》的演讲。
丁方教授首先以维米尔为代表的17世纪肖像学为切入点,介绍了美术中的肖像学的一般性概念。他指出,学术意义上的“肖像学”,是指对以人的形象为表现主题,及其深层含义的研究。
  以达芬奇的肖像画为例,丁方教授辅以他自己所作的肖像画,解释了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无法以维米尔时期的一般规律去描述。他认为,文艺复兴肖像画的形式语言较往后时代远为复杂,这是由那个时代复杂的精神生活决定的。他说,具体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语言,是延绵了数千年的间接画法(透明画法)的集大成,与我们今天熟悉的直接画法有很大的不同。

        丁方教授指出,决定文艺复兴时期复杂技巧的观念及精神动因导致了现代的直接画法的诞生。标志人类肖像学诞生的古罗马肖像画与近现代人物肖像画一样,不仅表现人物的外在相貌,而且更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丁方表示,自古以来,肖像对于人而言是一个询问,一个悬荡在生存与死亡、理想和现实两端的询问。就像哈姆莱特的询问“To be, or not to be?”一样,是一个典型的沉思性追问。这个追问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概念——“有关沉思的中心概念,该概念是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旗帜性人物、佛罗伦萨柏拉图学院掌门人马尔西里奥-菲奇诺两个著名理论的关键,这两个理论分别是灵魂不朽(Immortality)”柏拉图式的爱情(Platonic Love)”,其中灵魂不朽是文艺复兴肖像学的决定性概念。

丁方教授说,灵魂不朽为文艺复兴肖像画提供了时间观,并决定了画面的光影表现语言;柏拉图式的爱情并非通常所指男女之爱或其升华形式,而是马尔西里奥-菲奇诺所说:两个倾身于沉思生活的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它为文艺复兴肖像画提供了价值观。两者共同构成了文艺复兴肖像学的基础。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丁方教授从光线的角度分析了文艺复兴肖像画的特点。丁方教授认为,不同于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其物体的光是闪烁与外在的,有明显的光影明暗区块;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则复杂得多,属于内在的发光原理,文艺复兴的美学理念来源于古代地中海地域。

metinfopageEndmetinfopageStart

  

            丁方教授还讲到“新柏拉图主义”及其神学发挥。公元6世纪拜占庭美学家假托狄奥尼修斯曾经说过,“绝对的美就像光一样,像所有事物发出自身深层的光”。丁方进一步引出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神学美学的核心,那就是“现实之美是对神圣原型的模仿”。因此,解读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艺术品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神意天国的原型籍世俗形象彰显自身,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天国本体的隐喻象征,神圣原型下达到艺术家的灵魂,再下降到物质的材料体现。

       最后,丁方教授以对拉斐尔(《圣母》系列)和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赏析结束了他的演讲。此次讲座由著名美学家清华大学肖鹰教授主持并点评。

 
metinfopag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