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18日,中国人民大学“从延安到世界:传承与超越”首届全球校友大会成功举行,海内外逾万名校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共赴盛会。5月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以“文化强国战略下艺术学科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首届全球校友学科发展座谈会。



出席本次座谈会的艺术学院领导及学科骨干教师包括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徐庆平教授、现任院长张淳教授、党委书记付春梅、党委副书记李晰、副院长齐悦,以及音乐系主任杨毅、绘画系副主任陈浩波、艺术学系副主任王传播、艺术学系教授张建宇、绘画系副教授吴冰、设计系讲师段天然等。百余位艺院校友齐聚一堂,围绕艺术学科的时代责任、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一、艺术学院领导致辞:回首岁月荣光,共赴母校之约
座谈会由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主持。艺术学院现任院长张淳与首任院长徐庆平先后致辞,勾勒出学院从筚路蓝缕到跻身国内艺术教育前沿的壮阔图景。


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向远道而来的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艺术学院自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特别是艺术学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科研平台布局所展现出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张院长指出,艺术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时代命题为己任,积极响应文化强国建设号召,以“为人民而艺术”为理念,推动艺术实践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他强调,校友是学院发展的宝贵力量,期待校友们持续关注与支持学院建设,携手推进艺术学科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征程中贡献人大艺术的智慧与力量。

作为艺术学院的首任院长,徐庆平教授深情回顾了学院自1999年复建以来的艰辛历程。他提到,学院创建初期条件简陋,但在学校领导与众多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院多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徐教授十分动情地讲述了多位已故老先生为学院创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肯定当下人大艺术学院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他指出,艺术是人类智慧的高峰,寄托着文明的精神和时代的活力,勉励校友们珍惜所学、勇于担当,用艺术回应时代的呼唤,继续书写属于人大艺术人的光荣篇章。
二、校友代表分享:撷英艺海实践,思辨学科发展
座谈会根据学院学科设置分设绘画、音乐、设计、艺术学四大系发言板块,14位校友代表结合专业领域分享实践经验与学科思考。
绘画系
深耕实践土壤,绘就艺术育人新篇

斯玛特教育集团董事长武志(2004 届绘画专业学士)以“艺术点亮了我的创业之路”为题,分享从开设儿童美术教室到打造拥有全国千余家校区的“斯玛特”品牌的历程,以及疫情与“双减”政策下坚守“陪伴式美育”,投身公益项目践行文化使命的感悟。现任艺术学院校友会会长的武志,在当日下午当选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一职,成为艺术学院在校级校友组织中的重要代表。他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创业者、教育者和校友的多重身份,推动艺术教育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也希望更多校友与在校同学积极参与、反哺母校,共绘文化强国的时代画卷。

现担任北京市东城区工人文化宫代理主任的李海玉(2019届美术学专业硕士),以“艺术赋能职工文化,助力首都核心区打造文化强磁场”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基层文化工作一线的实践经验,提出艺术工作者应以时代需求为导向,将艺术力量融入城市基层文化建设。李海玉引用导师吴冰副教授的教诲“艺术的高度永远取决于它扎根的深度”,认为文化强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每一次文化服务中传递的文化自信、在每一次创作中落实的使命。他呼吁大家携手同行,让艺术之花在北京、在人民大学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现任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的邢士强(2020届美学专业博士),以“时代背景下艺术学科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为题展开论述。他提出艺术教育应紧扣“核心价值传承、传统现代融合、社会能量激发”三大维度,并重点分享了他的教研成果——探索以乡土为底色的、扎根中华大地的艺术教育实践,制定围绕时代命题的育人方案。

河北传媒学院舞蹈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杨红亮(2024届美术学硕士-在职)在座谈会中,以“红色长征画笔绘,亮丽青春心相随”为题,分享了历时四年的“艺术长征”育人实践。他带领190名师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将美术课堂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言明“这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让青年用画笔触摸历史肌理”,学生们的130余幅作品被省市级纪念馆收藏、展出,线上展播量超480万次,“为人民而艺术”的理念得以传承永续。
设计系
设计赋能生活,绘制文化强国蓝图

树思源数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都晓杰(2008 届艺术设计新媒体专业学士)围绕“以艺术为笔,绘就文化强国同心圆艺术”的主题,以自身创业和社会实践为背景,讲述了如何通过艺术激活公共文化空间,推动社区治理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艺术当以人民为圆心,以传统为半径,以创新为动力,画出文化强国的同心圆”,他号召广大校友各展所长、协力同行,谱写人民艺术赋能时代的新章。

现任北京奇比方奇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导演的武健(2008届艺术设计新媒体专业学士),以“以人大艺术讲中国故事”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正是人大“融合、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和跨学科训练,为他日后从事影视导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他具备了讲述复杂时代故事的底气与能力。武健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讲宏大叙事,更是传递每一个创作者心中真诚的体会与感受。他提倡“更真、更准”的影像表达,呼吁学院进一步加强影视化方向建设,推动更多具有时代温度和文化深度的作品涌现。

张伟龙(2011届艺术设计新媒体专业学士),北京加与减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以“设计师的十年感悟”为题,深情回顾了自己从校内学习、海外深造到创办企业的成长之路,并以真实案例剖析当下设计师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与价值重塑。他呼吁年轻设计师坚守初心,勇于表达、善于共情,用设计影响并改善身边世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纪晓萱(2022 届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围绕“数字出版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分享了她在新时代出版融合转型中的工作实践与体会。纪晓萱表示,数字出版是新时代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希望通过融合专业所学与文化使命,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艺术学系
跨界融合创新,赋能多元领域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吴慧彤(2016 届艺术学专业硕士)以“颜值+战斗力:军事新闻的拍摄与写作”为题进行分享。她强调新闻报道不仅要有画面“颜值”,更要真实传递出军队的“战斗力”。她表示,新时代的军事记者肩负着记录国家强军步伐、传播人民军队形象的重要使命,而艺术学院所培养的美学思维与人文素养,正是她在工作中不断打磨新闻品质的重要支撑。她寄语在校师生珍惜人大所给予的精神滋养,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叙事、时代表达。

现任清华大学教师的张熙(2018届艺术学专业博士),以“艺术史写作的通识教育价值——以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实践为例”为题,分享了她在清华大学开展跨学科通识课程教学的实践体会与深刻感悟。她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光的传导者”,希望能把曾经由人大恩师点亮的热情与信念,继续传递给更多学生。她表示,这份教育使命虽平凡却深刻,是她作为人大艺术学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王心彤(2021届艺术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及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她以“从跨界到无界:文化强国视域下复合型艺术”为题进行分享。她强调,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艺术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在政策规划、人才选拔、资源配置上不断加强艺术领域的投入与战略部署。她鼓励同学们珍惜人大平台资源,在快速发展的世界格局中,以艺术之力回应时代之问,成为真正具有创造力、传播力与战略视野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校友们的分享,既展现了各自在专业领域的深耕与创新,也体现了人大艺术人 "为人民而艺术" 的使命担当,为学科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总结致辞:自由交流话传承,校友聚首筑新章


在自由交流环节,校友们十分积极踊跃。2020级设计艺术学的马建强校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的艺术教育不仅拓展了他的专业能力,也提升了个人身份价值,“人大背景+艺术素养”让他在多个国家级项目中脱颖而出。他强调,在AI绘图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的艺术创作力将愈发重要,艺术人才将不可替代。他表达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深切感恩,同时呼吁学院持续关注交叉学科与新兴需求,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注入更多活力。

在座谈会的尾声,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付春梅代表学院致总结发言。她首先向远道而来的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大家对母校深厚的情感与支持。付春梅书记表示,校友们在各自领域持续发光发热,用行动诠释了“艺术服务社会、艺术反哺人民”的使命,也展现了艺术学科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独特价值。她指出,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以其感召力、感染力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文化自信,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同时,她呼吁校友与学院形成更加紧密的联动机制,在推动艺术人才培养、公益艺术项目、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形成合力。她希望全体人大艺术人以坚定的文化理想、开放的学术姿态,共同推动艺术学科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座谈会最后,全体与会人员在艺术学院楼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场情感深厚、思想深刻的聚会时刻。未来,艺术学院将持续搭建校友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专题活动,与校友共成长、同发展,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为坚实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