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艺术学院
“融通的现场:近世集部·书画·物质文化”博士生学术工作坊参会名单
自征稿通知发出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艺术学院“融通的现场:近世集部·书画·物质文化”博士生学术工作坊获得国内外本硕博学生的高度关注与响应,在两周的时间内共收到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艺术史、古代史等多个方向八十余篇论文。经过会务组严格审阅,最终遴选出确定能够线下参会的十八名青年学者。祝贺!
第一组 集部之学的新路径
1.述常熟图书馆藏叶石君《金石文随录》稿本
赵之劼 北京大学
2.宋荦“说诗”文献集群的创制传衍及其诗坛地位生成
刘恋 上海师范大学
3.从真迹、小集到定本:苏轼别集的“集前文献”来源
余天伟 中国人民大学
4.奏议别行与宋集编次:以田锡《咸平集》为中心
庄语乐 厦门大学
5.聚于丛刻:汲古阁编修《元人集十种》的生产与接受
刘登奇 北京师范大学
第二组 词与曲的图像研究
1.明清民间视觉知识互动中的“无本之相”:以明清《西厢记》跳墙图为核心
张亦洋 北京大学
2.《元曲选》插图“仿笔”中臧懋循的“宗元观”研究 四川大学
谭好雨 四川大学
3.重识养心殿演剧空间及活动:档案、绘画与物质遗存的多重书写
姚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4.“缺文”与“旁谱”:《柘枝》乐谱新探
戴利宇 北京大学
第三组 艺术史与图像史
1.媒介转换中的意涵重构:13至17世纪鱼篮观音形象的嬗变
洪柳叶儿 中国人民大学
2.校勘图:乾嘉以来藏书家的访古空间
徐冰宇 南京艺术学院
3.故宫藏《永瑆手札卷》考释:兼论乾嘉宗室的书画鉴藏与文人交游
雷浩鑫 浙江大学
4.从“玩古”到“考古”:日本对中国古铜器的接受与复古话语建构(1850-1930)
王鑫宇 中国人民大学
5.梅药浮香:田琦《梅花书屋图》的视觉呈现与文化生成
胡正源 中央美术学院
第四组 文学、文献与图像的互动
1.新见明刊本《黄山图经》考论
罗弋洋 北京大学
2.钱泰吉的校勘活动与《冷斋勘书图》的生成、题咏及其余响
张余良 华中师范大学
3.清初遗民艳词唱和中“兴亡”的隐显及其意涵
林学阳 中国人民大学
4.从手卷到集本:宋代尺牍“编年例”的形成
孙亚男 中国人民大学
囿于本次工作坊规模与议题,尚有多篇优秀论文未能采用,对此我们深表遗憾。经过商议,除正式发言的青年学者外,工作坊还会开放一定数量的旁听名额。自本通知发出后,以邮件形式发送旁听意愿至邮箱yanan081@ruc.edu.cn,并附上学生证明,届时会有会务人员与大家联系。本次工作坊为闭门会议,旁听学者采用邀请制,并将优先之前已经提交论文的学者。
本次学术工作坊为期一天(11月15日),具体议程及后续事宜将另行发布,敬请学界同仁持续关注。本次工作坊受到中国人民大学求是育研项目资助,为“缥缃翰墨:艺文融通与中国古典学的物性转向”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会务联络人:
吴同学 手机号18062518522
孟同学 手机号13845007197
联络邮箱:2022202222@ruc.edu.cn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2025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