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悲鸿讲堂 | 郭克俭 “润腔”研究六十年

2024年11月28日下午14:30,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悲鸿讲堂”系列讲座在音乐厅举办,本期主讲人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二级)、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克俭教授,讲座主题为《“润腔”研究六十年》。艺术学院副院长齐悦担任学术主持、音乐系主任刘洁担任评议人。出席讲座的还有艺术学院程亚威副教授、杨洁副教授、郝丹丹老师及我院各专业学生、校内外相关领域人士。

讲座主持人:齐悦副院长


讲座内容

郭教授的研究深入追溯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方针,以及1964年周恩来推动中国音乐学院创立等关键战略部署。在这些历史节点的深刻影响下,戏曲艺术领域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妥善处理现代戏表演中的“风格”问题的广泛讨论。这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最终促成了中国民族音乐表演话语中一个核心概念——“润腔”的发掘和应用。该概念于1963年被首次明确提出并使用,至今已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

讲座主体内容分“应用导向概念创设”“新时期的有效拓展”“国音学人理论自觉”“三次出版强力推助”“从新世纪到新时代”五部分展开。郭教授细致梳理了中国音乐史上在演唱者“歌唱把握”中显现为中国戏曲音乐艺术细腻生动的个体差异实践(由于地方风格流派、方言、曲调、歌节的“润色”变化)及相关论述,指出这些论述是“润腔”概念提出的萌芽形式,自明王骥德《曲律》“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刘天华记《梅兰芳歌曲谱》“皮黄唱腔、变化甚多,往往同此一句,而个人唱法时有不同”,周大风“要腔”以表唱法对曲调的装饰作用,徐兰沅总结梅兰芳大师表演成就“法中有法”之“小音法”……到于会泳先生提出“润腔”概念,民族声乐演唱的“韵味”概念最终以通约性、普及性、表情传意准确性、科学性的理论得到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的《中国音乐词典》(1984)和《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1989)等权威工具书对“润腔”词条进行了收录和规范整理,这为“润腔”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家薛良及器乐系学生席强从声乐“吟唱”现象切入的系列研究,以及董维松先生的长文《论润腔》,开启了新世纪“润腔”学术研究的新篇章。从新世纪到新时代,“润腔”概念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如许讲真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全三册)、汪人元的《京剧润腔研究》等科研产出,不仅拓展了学科边界,也提升了“润腔”在中国民族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中的地位,并逐步成为显学。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润腔”的学术内涵,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教授在他的研究中,立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战略布局,将自己主持的重大项目定位为音乐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他特别强调了“润腔”概念自建国以来在中华民族文艺形式大讨论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无论是在历史上传承赓续的传统戏曲表演中,还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戏曲表演中层出不穷的“润腔”现象里,都得到了充分且鲜活的体现。郭教授认为,这些现象是真正的民族音乐自信的源地,需要音乐理论家给予恰如其分的理论关照。因此,对“润腔”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郭教授鼓励广大音乐工作者投身到民族声乐乃至器乐表演的“润腔”研究中去,挖掘历史先辈的经验。他提倡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从高原到高峰的历史转向。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润腔”的学术内涵,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评议和互动环节

在评议环节中,刘洁教授再次向郭克俭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郭教授以谦逊的态度,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音乐研究领域极具重要性和深度的议题——“润腔”。这一概念的外延不仅局限于某一剧种,而是可以拓展到多种戏曲曲艺剧种的研究中。刘洁教授特别强调了音乐研究从实践出发的必要性,认为音乐表演实践与音乐学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指导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音乐文化领域的话语体系。此外,郭教授采用历史思维与方法对史料的挖掘,展现了历史方法在音乐研究中对理论结构化的示范价值。

评议人:刘洁教授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地方剧种中的“润腔”现象、现有研究的理论示范意义进行了踊跃提问。郭教授认为,“润腔”研究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大量使用“润腔”的优秀演唱家和演奏家。如果可以通过理论视野回顾前辈的技术实践,将会得到踏实的、创新的、具备启发性的学术成果。讲座最后现场老师、同学合影留念,讲座也在热烈的氛围中完满结束。

专家与艺术学院教师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