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人文学科年度发展大会在苏州开幕。本届大会以“人文学科与文化强国建设: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除主论坛外同时设立了多个分论坛。其中,艺术学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联合承办,于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在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报告厅举行。
艺术学分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围绕“新时代艺术学科的使命与发展”的议题,设置了四个专题研讨单元,涵盖了艺术学科的理论建构、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就艺术学学科的前沿议题、创新路径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为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建言献策。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柯分别发表视频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和重要意义,并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欢迎与感谢。随后,顾亚奇教授主持了论坛第一个专题板块的学术研讨。



论坛专题一
论坛专题一聚焦“新时代艺术学科的挑战与机遇”,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学学科的建设路径和发展方向。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王朝刚针对新版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破壁”为关键词,从三个方面分享了艺术院校在学科重构下人才培养的变革路径:一是在人才培养认识上不断凝练共识,即突破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壁垒;二是在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上不断协同优化,即突破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壁垒;三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上不断精准调整,即突破教师与学生层面的壁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洋的发言题目为《之间与之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两个经验》,他从专业特色、研究领域、师资团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分享了北京大学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经验。他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定位,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艺术学研究中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价值观的艺术学研究人才,并将中国艺术学学科经验推广到全球的高等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于洋结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驱动下融媒体时代的新兴格局,深入剖析了美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探讨了新时代美术学科中的新质生产力因素。他重点阐述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视觉艺术对推动国家当下社会发展的独特贡献,并对其未来趋势与发展形态加以展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深度解析了新时代艺术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并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一是“稳阵脚”,艺术学科仍需充满自信,充分认识艺术在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上的变化与持续性;二是“思改革”,充分意识到艺术学科自身的不足,避免低层次的艺术创作、重复性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三是“重创新”,在发扬艺术学科传统的基础上思考艺术人才的创新问题;四是“强应用”,在持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提升艺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介入能力。他还从重构经验与重构知识两方面分别给出了艺术学科未来发展的具体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的发言题目为《中国艺术学科的时代气象与话语自新》。他从电视艺术的话语融合历史和学科融合进阶切入,阐述了视听艺术融合的逻辑思维、现实路径及其在技术赋能下的新面貌,展现了中国艺术学科发展的时代气象。同时,他从多个维度描绘了中国艺术学科话语自新的路径方向。

论坛专题二
论坛专题二以“新时代艺术学科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聚焦艺术学科如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需求,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鹭主持。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何成洲的发言题目为《跨媒介与艺术理论的重构》。他首先对“跨媒介”的概念内涵进行阐述,提出了“跨媒介性”的两个层次——作品内跨媒介性与作品外跨媒介性。随后重点展示了跨媒介研究的四个重要专题,分别为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改编以及跨媒介的表演性,他通过文学艺术中的跨媒介案例分析,从理论层面对每一专题加以细致介绍。最后他还展望了跨媒介研究的未来前景,指出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新观念的涌现,跨媒介艺术理论研究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夏燕靖对2022年新版艺术学学科调整的主旨进行了再阐释。在他看来,新版学科目录的优化调整,是对原有艺术学理论类学科的一次重新整合,将产生一种“幂数效应”,即在艺术学基础理论、交叉理论和应用理论等多个板块实现“N+次方”的范围拓展,从而推动艺术学的学科建设走上新的台阶。此外,他还重温了艺术学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并对艺术学的中国话语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呼吁逐步转变认识观念,突破言必西学为模板的研究架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的发言题目为《艺术认知与“计算时代”的人文“补缺”》。针对当前计算时代下的人文缺失问题,他提倡建立一种“艺术感知觉”,助力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发挥艺术的人文“补缺”价值,实现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救赎意义。

东华大学教授、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由新时代设计学科的发展动向切入,聚焦于数智化情境下艺术设计的新工具、新现象、新问题。他提出了构建艺术学视野下的时尚生态体系的设想,并从时尚生态体系的要素以及要素关系研究入手,阐述了时尚美学研究的具体议题与方向进路。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铮从阿佩莱斯对鞋匠的批评故事说起,通过“顾恺之与阿佩莱斯”、“宗炳与阿尔贝蒂”等多个中西方艺术史案例的比较研究,阐明了艺术学科研究中“常识”与“悖论”的辩证关系,由此对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国美术学科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包括如何借鉴引入其他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方法、构建学科交叉的研究视域等等。

论坛专题三
5月18日上午,论坛继续进行第三、四专题的学术研讨。第三个专题围绕着“新时代艺术学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展开,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李笑男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明才从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出发,倡导以写意精神为引领的绘画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写意油画”等教学领域的多项改革成果。
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湛宁以大量的海报设计作品为例,呈现对于设计背后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种种思考。他从场景理论的文化价值观出发,提倡构建并传递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使之深度参与城市社会文化的价值塑造。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付阳华的发言题目为《材料、方法与视野——中国绘画研究的全球化》,从张复阳《三才理趣图》和“草虫图”两个案例切入,生动展现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全球性”特征。她关注到“全球艺术史”的学术潮流下中国绘画研究破除“西方中心论”的种种努力,并从方法论的层面展望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范式更新。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赵智峰阐述了感性设计的理论基础,梳理了从感性到魅力的设计进化路径,同时基于场域共振理论分析跨文化设计中的情感共鸣现象,探讨了场域共振的未来设计趋势。


论坛专题四
论坛的第四个专题聚焦“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方法与路径”,由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石玩玩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常丹妮基于设计学科艺融合的交叉学科特点,从教学创新、师资力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际化办学等多个方面,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类专业的学科建设经验,重点介绍了“广义设计”、“AI赋能”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成效。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洁聚焦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媒介艺术创作,重点考察AI在音乐创作中的技术突破与融合现象,探讨人机协作的不同模式及共生的价值张力,并就AI对艺术本真性的挑战及伦理边界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周林从办学理念、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江南大学新建立的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对艺科融合下设计教育的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享。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欣结合一系列教学实践案例,在产教协同的视角下探讨了工业设计与工科融合的具体路径:一是交叉学科赋能工业设计;二是创新方法激活工业设计创新;三是深耕行业,推动产品设计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主任葛勇聚焦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结合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明德数字庆典广场等多个案例,生动展现了混合现实开启文化资源“活化”应用的新维度。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鹭作闭幕总结。她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并向筹备论坛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论坛为新时代艺术学科的使命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为艺术学研究的视野、方法与路径提供了新思路,还将为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创新改革注入新的活力。论坛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