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联合主办的“黄河·黄河——王克举教授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以黄河为主题,通过百米油画长卷、装置艺术、手稿文献等多元形式,呈现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克举教授对母亲河的深情礼赞,彰显了我院“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需求”的艺术教育理念。

一、开幕式致辞:共话黄河精神,共筑文化自信
在开幕式上,现场嘉宾首先观看了王克举教授在黄河沿途采风创作的视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祁海峰,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克举教授先后致辞,并对展览的学术价值与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随后,刘万鸣院长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接受王克举教授的作品捐赠,并为其颁发捐赠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代表学校党委向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王克举教授的《黄河》长卷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黄河》长卷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生动的视觉史诗,展现了人民大学艺术教育的鲜明风貌。他希望艺术学院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厚植文化根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艺术创作与教学科研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在致辞中表示,王克举教授的黄河系列作品描绘了黄河沿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审美价值。他特别提到,王克举教授无偿捐赠数件代表作的义举,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祁海峰从创作维度解读称,王克举教授数十载深耕黄河题材,将西方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意境有机融合,形成极具辨识度的艺术语言。此次展览既是对其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更为当代美术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树立典范。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从艺术本质出发强调,在AI技术加速革新的当下,王克举的黄河主题艺术创作印证了艺术家主体表达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盛赞《黄河》长卷为“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认为作者通过"心眼观照"的创作手法,将黄河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完成史诗性艺术叙事的当代建构。
二、艺术家自述:十年夙愿,以画笔丈量黄河
作为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克举教授在致辞中动情地表示,创作《黄河》长卷是他深埋心底十年的梦想。他以画笔为媒介,将黄河沿岸八省、四万公里的山河行旅转化为艺术图谱,从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到东营入海口的壮阔波涛,以161.6米的巨幅长卷勾勒出母亲河的磅礴生命。王克举教授特别提到,这幅长卷不仅是对黄河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一场“朝圣之旅”——他通过冷暖色调的碰撞、线条与块面的交织,将炳灵寺石窟的千年佛光与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现代奏鸣定格于画布,让历史与当代在黄河的奔涌中对话。

王克举教授特别提到,《黄河》长卷不仅是个人艺术追求的结晶,更属于祖国和人民。他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对展览的支持,并期待通过展览,让观众感受黄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与人文精神,共同传承这一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
三、展览亮点:多维艺术形态,构建黄河文化图谱
本次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东楼展区一层及三层展厅同步呈现。一层展厅以百米长卷《黄河》为核心,通过33处地理坐标的串联,展现黄河从涓涓细流到磅礴入海的壮阔历程;三层展厅则汇集了黄河装置作品、素描手稿、黄河沿岸独幅作品纸本和油画作品一百余幅。展览的特别版块通过纪录片与影像文献,全方位揭秘王克举教授的创作历程。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可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欣赏这场跨越时空的黄河文化盛宴,感受王克举教授笔下的视觉史诗与家国情怀。
四、学术研讨:共探黄河精神的时代表达
17日下午,“黄河·黄河——王克举教授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教授陈传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顾黎明,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丛等专家围绕本次展览和王克举的艺术创作进行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
与会专家围绕王克举教授的艺术语言创新、黄河主题创作的历史意义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挖掘了展览的学术价值。王克举教授的《黄河》长卷创作,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人民需求”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此次展览通过百米长卷、装置艺术与手稿文献的立体呈现,构建了黄河文化的“视觉档案”,既是对传统“外师造化”创作观的延续,也是对当代艺术“在地性”追求的回应。

作为教学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别关注以美育人,传承文化根脉的教育使命。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王克举教授艺术成就的学术解读,更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以黄河精神为纽带,连接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次生动实践。艺术学院将继续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艺术教育注入黄河般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