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深入推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探索中,传承红色基因,以推进“多村并进·共创共富”工作方案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鼓励师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深耕传统优秀文化,点亮了乡村振兴希望。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黄波副教授和艺术学院丛志强副教授联合组建艺术振兴乡村团队,将乡村物质设计与村民能力提升融为一体,将乡村艺术改造与村庄有效治理有机组合,在浙江宁海葛家村、鄞州城杨村、贵州省晴隆定汪村等多地,通过手把手驻村指导和多形式“云课”辅导,推动了师生与村民持续互动,探索出“共创设计赋能村民”新路。项目提出了共创设计乡村的振兴理念,构建起多村并进的循环村民培育模式,探索出“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的乡村振兴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艺术振兴乡村”驻村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出“走出去、请进来”的“驻村现场教学”、“进村连线、云上驻村”的新型“云课堂”和“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三种教学模式,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充实了新时代实践育人与虚拟课堂建设的内涵,实现了扎根中国大地的思政教育创新。
2022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推动“多村并进·共创共富”振兴乡村工作方案入选第二批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项目,项目继续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丰富“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路径,将乡村社区建设与整村运营造血融合并进,将单村示范引领与多村共创共进有效联动,开拓了“庭院经济打造—村庄整体开发—多村协同并进—城乡互动互融”的乡村社会设计创新模式。同时,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多村并进·共创共富”方案在四川、云南、广西落地,通过教育科技组团帮扶点亮了更多乡村。
项目实施4年多,已进驻服务浙江、贵州、四川、河北21村,培育村民乡建艺术家1000余名,创建艺工队30支,创作成果超万件(含产品);帮助村民庭院创业90多户,带动村民灵活就业400多人;村庄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村庄营收超15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3亿元。
项目的公益创新和驻村成果受到广泛关注,150多次入选学习强国,得到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央视、光明日报、经济日报、China daily、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中新网、人民网、光明网、浙江日报、解放日报、浙江卫视等数十家媒体的过千次报道。其中,浙江日报头版头条、人民日报近整版、光明日报两个整版、新华每日电讯整版、China daily整版、民生周刊共青团100周年专题封面报道等,浏览量超2亿人次。项目培育师生科研成果30项,实现了精准帮扶、宣传推介与咨政服务的多赢。
二、实施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始终把深化教育帮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高度重视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艺术振兴乡村团队创造性开展工作,鼓励团队深度融入宁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书写“独树一帜”的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9年4月,丛志强副教授和黄波副教授带领艺术振兴乡村团队,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为试验田开始了融合设计赋能村民的探索。同年暑期,团队再次入驻葛家村进行了“艺术赋能村民、村民建设乡村”的样本村打造,与宁海县合办首届“融合设计艺术节”。同年11月,宁海县组织葛家村村民“感恩人大”之行,在人大讲堂分享艺术振兴乡村心路。
2020年寒假和暑假,项目团队两赴葛家村集中现场指导,在村民持续自主建设的基础上,前后驻村30天指导当地提档升级,提出了共创共富设计理念。同年8月和11月,团队师生与葛家村民共赴贵州晴隆定汪村开展艺术振兴乡村对口帮扶,聚焦扶志富智与靶向赋能两大核心,采取了巧引村民观念转变、护航村民自主发展、社会力量贡献发展等工作方式,实现了脱贫村村民从“被动扶”到“主动兴”的实践创新。同年8月,团队服务浙江鄞州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启动,提出了“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的振兴乡村服务模式。2021年,项目团队多次赴城杨村和葛家村进行现场指导;浙江余姚袁马村艺术振兴实践启动。
2022年1月,教育部服务乡村振兴培育试验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在葛家村启动共富先行村实践探索,以“村宝创业季”为主题,于6月至8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陪伴式创业方式,赋能村民家庭创业、整合多户业态创新、构建乡村品牌集聚,开创了村民主动创业的共富新格局,团队实践入选2022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同期,下枫槎自然村开启多村并进共创探索,8月“甬凉共富集市”开市;袁马村提升指导再次入村;四川普格德育村调研启动;项目团队入选北京市“百师进百村”团队,对北京门头沟东马各庄村特色乡村营造进行指导。
2023年,以葛家村为核心的宁海艺术谷打造启动,全县连片区域的多村并进实践再次升级。4月,中国人民大学·宁海县“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座谈会举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学实习基地挂牌;5月,葛家村“创富学院”正式投入使用。同期,下枫槎村第二期集中提升加速;浙江奉化西圃村艺术振兴乡村实践第一期完成,于5月上旬开市,探索“众筹共建”初见成效;浙江宁海深甽镇“土心共富小院”集中改造完成,实现了村民众筹共建共享,并于5月底对外运营。
此外,项目将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在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学与乡村社会设计知识体系的同时,探索出“走出去、请进来”的“驻村现场教学”、“进村连线、云上驻村”的新型“云课堂”和“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三种教学模式,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多个课堂同步推进,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主要成果
项目实施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探索共富、立德树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艺术振兴乡村成效显著
团队在葛家村的实践创新,作为“文化深耕”乡村振兴模式的标志性代表,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成为浙江制定《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实践起点,在浙江乡村全面推广。此外,葛家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示范村、浙江历史文化村落“校村共建模式”代表案例、浙江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全国“千村万新颜”村庄、长三角文旅特色美丽乡村、2020 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试点单位、浙江 3A 级旅游村、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省级农村引领型社区艺术振兴乡村标兵等多项荣誉。城杨村获评 2020 年度浙江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经典案例。定汪村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携手奔小康行动案例。宁波社会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荣获“2022民生示范工程案例”。中共宁海县宣传部《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基层探索:艺术点亮乡村计划》被评为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浙江省宁海县妇联荣获年度全国妇女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先进单位。
浙江“千万工程”20周年之际,葛家村、下枫槎村进入2023年6月25日和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擘画浙江“千万工程”带来乡村巨变》《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千万工程”二十年启示录》报道的典型村庄,葛家村入选“千万工程”20周年直播地。
(二)村民艺术赋能作用显著
项目培育的村民获浙江省旅游业2021年度微改造精提升“匠心人物奖”,浙宿好礼—第三届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综合奖”,宁波市“妈妈的味道”活动“美食巧女奖”、“甬乡伴”2021宁波乡村旅游(民宿)伴手礼大赛“故事奖”、宁海县四星级民间人才“乡建艺术家”、2022年度最美手工艺庭院展评活动二等奖、2022年度鄞州区文化示范户等近百个奖项。
(三)教学创新创业成效显著
团队获2020北京市“青年服务国家”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学生创业团队,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二等奖”、2021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二等奖”、学校 “创业之星”大赛冠军,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复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二等奖”;师生服务团队获2022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成果一等奖,学生负责人作为高校学生代表参加表彰大会并分享经验。学生张振馨等人深入乡村的事迹,被《民生周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专题选为封面报道,被央视《远方的家》、学习强国等报道。
(四)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突出
记录项目实践的纪录片《美美乡村》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丛志强:划火柴的人》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艺术振兴乡村”借助民间平台》获2020年度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村里来了艺术家》《全国网红村葛家村“变形记”》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项目成果被央视海外频道多次报道,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葛家村:艺术赋能村民 “三无村”也能“出圈”》,CGTN法语频道、CGTN阿拉伯频道;《纪事东八区|这些乡村里,有我们向往的生活》,CGTN 法语频道;《I Love Ningbo’: When a village is inspired by art》,CGTN英语频道等。
四、主要特点和经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聚焦“独树一帜”,坚持守正创新,项目服务有三大亮点。
(一)构建了“挖宝-育人-造物-创业-运营”的“多村并进·共创共富”振兴乡村服务模式
(1)挖宝:建共富档案。包括村民技能档案、村庄闲置空间档案、村庄文化档案(乡村大文化、家庭文化)、优势自然资源档案、已有经营业态档案、有经营经历兴趣的村民档案、村民私人空间拟经营方向和投资规模档案、垃圾死角档案等。
(2)育人:留共富人才。包括更新观念: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人,自己动手,方能致富;培育目标:成为有能力、有自信、能创造、能创业的新型村民,以村民为核心力量进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分类施策:积极分子,中间分子,落后分子;巧用特性:有样学样,眼见为实;有效方法:引导村民运用自身技能、利用本地材料、盘活闲置空间、融合本村文化,实现共同富裕。
(3)造物:打共富基础。造物要坚持有用、好玩,打造超级旅游吸引物,让家庭空间变乡村景点,鼓励村民敞开院门、打开心门,构建村民新身份等原则。
(4)创业:布共富格局。创业有以下几种方式:家空间,转化商业场,构建文化场;旧技能,创造新商品,营造新体验;引专家,培育新技能,拓展新业态;引企业,建立赋能地,领创村民路;夜集市,延长乡游时,集聚消费流。
(5)运营:启共富引擎。注重运营团队引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增加,打造可以持续的艺术振兴村社模式
(二)探索了“1+4+X”陪伴式创业,找到共创共富新路
团队引导村民充分重启自身技能、本地乡土材料、乡村闲置空间与本村独特家庭文化创制“好看、实用、能赚钱”的生活设计物,培育“能行动、敢想象、识大美、有自信、擅创业”的新型村民。依托党建统领社会设计赋能共同富裕理念,探索了“1+4+X”陪伴式创业方式,通过赋能村民家庭创业、整合多户业态资源、构建乡村品牌集群,开创了村民主动创业的共富新格局。
(三)发挥了人文社会科学优势,直击乡村振兴痛点
项目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为村宝创业提供了市场对接更有效的指导。从业态遴选到空间打造、到运营陪伴,团队师生深度参与村宝创业各环节的指导。特别是从创业村民的业态、家庭文化、人物故事和产品特征出发,为其酝酿品牌名称和设计Logo,极大唤醒了村民家门口创业的意愿。遵循关联性、创新性和乡土性原则为村民设计品牌名称,提供个性鲜明、简洁质朴、富有乡土气息的Logo设计,让村宝有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五、成效经验和推广实施
项目实施对浙江探索共富先行村和未来乡村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特别是宁波市将“艺术振兴乡村”作为全市重点工程,“共创设计”模式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在贵州、四川落地生根,体现出极强的应用价值。葛家村探索成功后,城杨村学习葛家村经验,引进社会资本,打造“国际旅游村”。定汪村与葛家村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结对子,艺术扶贫点燃了当地群众热情,模式实现跨省输出,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在晴隆全县推广。采取“城乡互融,推动跨区域城乡互动协作”的方式,探索将艺术振兴乡村从乡村推广到城市社区,促进村民和居民的互动合作。
展望未来,项目将聚焦细化调整振兴乡村工作方案,凝练创新振兴乡村工作方法,稳步推进示范项目驻村成果扎实落地。同时,依托“小裤脚教授”驻村团队持续开展葛家村等试点村的创业运营能力提升、探索艺术谷打造、共富小院建设等新模式,并继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输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