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新闻动态

院校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悲鸿讲堂第12讲丨王华祥:绘画的敌人

王华祥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5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教育大讲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第12讲在艺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王华祥教授,主题为“绘画的敌人”。讲座由裴莹副教授主持,王家增教授担任学术评议。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王文娟教授、李晓宇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出席讲座。


学术主持裴莹副教授开场


王华祥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时代的亲历者,王华祥教授解析了中国艺术事业的现代性与本土化转型过程:从写实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当代艺术,从政治化艺术到商业化艺术,介绍了古典学院派、装饰性的现代派等多方面内容。谈及西方美术史时,王华祥教授主要分析了毕加索、塞尚、莫兰迪、怀斯、罗斯科、安迪·沃霍尔等多位艺术家,指出大部分艺术家有种被承认的焦虑和成名的焦虑,而有的艺术家却是自己主动寻求边缘化。在此基础上王华祥教授提出了“坐标论”:成功是一个坐标,而不是目标,被人承认是一个坐标,而不是目标,否则人就无法平衡。


讲座现场


通过展示并分析众多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王华祥教授对莫奈和塞尚、康定斯基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莫奈的作品从颜色和外形细节都走到了抽象的边缘,塞尚的作品概括归纳到了几何化,已经到了抽象的临界点上,而康定斯基的作品完全就是纯几何形,蒙德里安的作品就只出现一块颜色,而不再作画了,到雷曼的白画作品出现时,人们开始忧虑“绘画的终结”。通过解析杜尚的作品,王华祥教授认为现成品的出现时对绘画艺术的否性,当3D打印成为雕塑,喷绘作品成为版画,照片成为艺术,反思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传达的工具,能不能成为一种表达的媒介?


伦勃朗,《杜普医生的解剖课》,1632年,布面油画,

H:169.5cm,W:216.5cm,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


王华祥教授不仅描述了绘画发展中的矛盾性,而且引入对当下艺术事业的关照。他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创新,且不应当完全地模仿,指出“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一个敌人,每个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美术史”。


讲座现场



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了“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问题,王华祥教授认为标准是一种社会习惯,当下这种标准受到话语权、资本、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我院大一绘画系同学表达了对于绘画标准缺失的焦虑,提出面对“绘画的敌人”,如何“武装”自己的问题,王华祥教授用自己参与版画联盟的艺术实践举例,指出看不清恰恰是希望的开始,艺术创作应该“接地气”、“向后看”,鼓励大家“读好书,看好画”。


王家增教授发表学术评议


评议人王家增教授认为王华祥教授的演讲展现了他对当代艺术的深度思考和对叛逆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忧虑。他在艺术创作和教学中实践了“将错就错”的理念,以错试对,影响了一代人。


王华祥教授与我院教师合影